进入雨季以来,我市短时强降雨、雷暴大风等灾害天气频发突发,地灾防治形势严峻。全市规划资源系统的党员同志坚决筑牢汛期安全防线,闻令而动、冲锋在前,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实际行动检验主题教育成效。
“预计7月19日至22日,江北新区、鼓楼、玄武、雨花台、栖霞等区域将出现持续降雨,且可能出现6小时雨量100毫米以上的降雨。沿江泰山街道、幕府山老虎山、蒋王庙区域、栖霞山、方山、汤山等区域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
19日傍晚,市规划资源局、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蓝色预警,全市200多名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员闻雨而动、闻警而动,在223个隐患点冒雨巡查,守护着市民的安全。
出了地铁3号线上元门站3号口,眼前便是老虎山。这处不高的山,周边分布着不少居民区,这里也是鼓楼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最集中的区域,达到了8个。
“张大爷,这几天下大雨,要提高警惕哦,有什么情况向街道反映。”宝塔桥街道城管科安全员马硕撑着伞、穿着长筒胶鞋,走进上元里181号地灾隐患点。看到在门旁坐着的居民,他不忘提醒着。
这里依山坡分布着自建的瓦房、平房,不少居民已经在这里住了40年左右。来到山上,马硕查看了边坡的情况,并拍下照片。“我每两小时要巡查一次,拍照发到区里相关群,再由区向市汇报。”马硕告诉记者,被确定的隐患点,是他常态化巡查的地方。每次拍摄的现场照片,都有后台人员进行对比,了解地形是否发生变化。记者注意到,由于这里杂草丛生,马硕拍照时,十几只蚊子已经扑在了他脸上。
“有蚊虫太正常了。”马硕像擦汗一样把脸上的蚊子抹掉。以前他还摔过跤、遇过蛇。由于山里没有灯光,马硕夜里每隔1个多小时就要定一次闹钟,打着手电筒巡查。“怕,但这是我的使命,我是一名群防员,越是下大雨,越要冲在前。”90后的马硕坚定地说。
结束了第一个点位,来到山下,马硕的脸上、额头及脖子后面已经密密麻麻布满了蚊子叮的红包。记者痒得两只手臂抓得全是红印,他却丝毫不在意,“习惯了,已经不怕痒了。”
金陵村内的毛竹山是重点隐患点,此前发生过滑坡,目前山坡下还有几户平房。马硕走进居民吴阿姨家查看情况。老屋阴暗,白天还开着灯,墙面因潮湿而起皮。“阿姨,门口警示牌上有电话,有问题随时打电话。”“好的。我门口还有一张床,可以睡那里。再大点,就按街道安排疏散。我儿子就在旁边居民楼,那里能挤一挤。”吴阿姨说。
吴阿姨家北侧山边因曾经滑坡,瓦房已拆除。马硕来到这边的山上,仔细查看拍照。山坡太滑,他找了根木棍,支撑着爬了上去。“看得仔细,才能及时发现隐患。毕竟山下就是居民区,他们的安全更重要。”
晚上9点多,马硕给记者发来了又一次巡山的照片。此时他身边还多了两名同事。“我们在夜里奋战,居民才能睡得安心。”马硕在短信里表达着自己的信念。
市规划资源局鼓楼分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昨天下午下大雨时,鼓楼区正在召开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这些群测群防员离开会场,就直奔现场。“鼓楼区30多个地灾隐患点,就是靠着他们不辞辛苦地冒雨而行,守护着居民的安全。”工作人员表示。
记者从市规划资源局了解到,规划资源部门将组织对预警区内突发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域开展24小时巡查监测,视情况启动地质灾害防御响应。截至记者发稿时,南京各地灾隐患点无异常,一切平安。(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