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3-2035年)》编制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施性,11月12日,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城乡规划专业协调委员会组织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第二期工作营在马鞍山召开。都市圈各成员城市及相关区县的规划资源部门相关同志及规划编制技术团队、专家共计40余人参加。
本场特邀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京祥、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小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空间规划研究院院长朱郁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冰、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晓青、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翟国方作为交流专家。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持会议,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代表主编单位联合项目组分别就《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3-2035年)》中的“综合交通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研究情况进行了汇报,各位专家、都市圈成员城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或技术支撑单位发言并进行交流讨论。
张京祥:南京都市圈交通建设应与国家战略对接,强化长三角区域的双向开放与国际交通枢纽功能,以中心辐射和网络化交通体系为核心,通过流量管理实现区域内外协同,加强关注无人驾驶和低空经济等未来技术对交通可持续性的影响;进一步界定安全韧性范畴,聚焦国土空间韧性和防灾减灾设施协同,建构韧性区域,推动建立健全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区域清水通道和防洪通道的合作,构建互助互利的区域安全韧性体系。
徐小黎:在“多规合一”的背景下,南京都市圈应优化交通与产业链的布局,平衡生态保护与空间韧性需求,推动交通与城镇一体化发展;通过构建联动机制提升区域安全韧性,借助大数据和信息平台,进一步提升都市圈整体的韧性水平。
朱郁郁:南京都市圈应构建覆盖长三角核心城市的3小时直达交通网络,形成国内外联通的交通枢纽,充分发挥交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提升安全韧性方面,应布局战略性区域设施,兼顾防灾与应急救援需求,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和节能减排目标。
刘冰: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对外应谋划提升在国际国家层面的区域链接力与辐射力,对内以提升都市圈一体化、同城化为目标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强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打造集约化综合交通廊道,统一毗邻地区通道规划标准。
刘晓青:南京都市圈应重点加强防洪、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安全保障,同时做好市政和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的保障;加强高风险地区识别,做好风险区划,为产业空间布局提供指引;建立多灾种、多级防御体系,加强毗邻地区安全韧性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相互衔接,加强战略物资跨区域统筹调配,推动医疗救灾设施、重大事故防控基地、公共卫生应急培训演练基地等协同布局和共建共享。
翟国方:南京都市圈应结合不同情形与场景,提出安全韧性的应对目标与策略;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加强区域防洪减灾、应急救援避难的区域统筹协同并做好空间预留;加强综合交通网络化、一体化,提升都市圈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力。
镇江市建议加强南京都市圈东部城市与长三角南部城市的交通直联直通,建立接壤区域灾害协同防御体系,协同做好水源地污染的应急防御,推动区域能源、电力、邻避设施协同布局。扬州市建议强化交通枢纽联动,共建城际市域轨道,细化韧性城市空间分区,加强防灾设施协同布局对接,聚焦跨界市政基础设施空间协同布局。淮安市建议强化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构建,加快区域交通设施、基础和能源设施一体化协同建设和共享。芜湖市建议推动区域客货运铁路通道共建共享和港口、机场群协同发展,探索建立跨区域基础设施联合审批制度,构建跨区域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和布局。马鞍山市建议加强南京、合肥都市圈双圈联动,加快推进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通道预留和建设。滁州市建议强化规划衔接,探索区域协调政策创新,打通都市圈成员城市之间的交通、安全韧性和市政设施堵点。宣城市建议推进以苏皖合作示范区为先导的“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加快推进宁宣黄生态经济发展带建设。溧阳市建议加强涵盖铁路、干线公路、航道、机场的综合交通体系网络构建,统筹区域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协同布局。金坛区建议进一步完善区域铁路和干线公路通道布局,打通与周边区域衔接的“断头路”。
下一步,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城乡规划专业协调委员会将积极落实研讨会会议精神,凝聚多方共识、聚力协作,深化推进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南京都市圈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