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秦淮分局参与编制的“居住型历史地段小尺度渐进式城市更新方法、技术与应用——南京小西湖街区保护再生”项目,获2024年度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城市设计)一等奖。
居住型历史地段需平衡“保护与发展、环境与生活、整体与局部、目标与过程”的辩证关系,是城市更新中极具挑战性的类型,该成果为此类更新提供了可操作的创新案例,对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传导机制、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具有参考作用。
多维解码,破解街区复杂难题
面对小西湖街区多层级物质空间、复杂产权及多元诉求,更新方案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理念,创新“权属类型学地图”方法。该方法整合街巷网络、地块建筑两个层级形态要素,通过街道网络深度、连接度、低连接率三个关键特征指标,以及地块建筑与街道间互锁、基本、尽端、套叠四种构型类型,实现对街区形态的科学解码,清晰呈现物质空间与历史演变、土地权属、居住行为等多维信息的空间关联。
这一创新为精准实施443户居民腾迁、367户原居民保留及12家工企单位搬迁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业内专家评价,以“量、形、性一体”的独特优势,打破传统规划在老城区复杂居住地段解析上的技术瓶颈,有力支撑城市空间精细化治理工作。
层级施策,突破更新实施困境
针对“小尺度界定与推进”这一行业热点困境,突破快速增量时代的规划惯性,创新提出“规划管控单元+微更新实施单元”的层级化规划设计编制与管控方法。该方法打通了更新实施中的梗阻,将宏观规划与微观实施精准衔接,紧密结合社区公共空间、居住院落改造、历史信息保护等适应性设计,构建起覆盖更新全流程的规划体系。
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完成近600米市政管廊敷设,采用创新的地下微型综合管廊技术,巧妙化解地段风貌保护与狭小作业空间的尖锐矛盾;同步推进3180平方米街巷整治、6处文保建筑修缮、20处服务设施改造及综合控制中心新建工作,成功将“小尺度、渐进式”理念从抽象共识转化为可落地的实施路径,有效破解传统规划难以适应历史地段更新的机制性难题。
协同创新,构建再生科学路径
围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双重目标”,秦淮分局通过深入的现场调研、科学的规划编制、大胆的政策机制创新等一系列方法和技术探索,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多主体协同参与、持续推进的小尺度渐进式保护再生路径。
从居民搬迁意愿调研到文保建筑修缮,从市政管网改造到服务设施完善,各环节协同发力。其中,建构的结构与空间协同既有建筑改造体系,在满足形态改变与性能提升目标的同时,完成10余处居民住房改造,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目前更多住房更新工作仍在持续推进。这一路径不仅显著改善了街区环境,大幅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更在规划编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提供了创新思路,为同类历史地段的保护再生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样本。
秦淮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获奖印证了规划资源工作创新实践的积极成效。未来将持续探索城市更新新路径,促进存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