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保障全市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我局持续推进生态修复监测监管系统及应用场景建设,实现生态修复项目和矿业权项目全过程监管。
1、开展数据治理
在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基础上,整合2006年以来土地整治数据,实现历史数据的补录、完善,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土地整治项目5900余个;积极推进矿山修复项目的整合治理、按照“自然修复”“人工修复”“回填绿化”等6大类,结合“调查”“设计”“竣工”三个阶段梳理,全局291个矿山修复项目全部完成数据治理;对历年以来的南京市矿产资源的图形数据、属性信息等进行整理入库,用于全面掌握南京市域范围内的矿产资源现状、加强空间管控和矿产资源管理,目前已完成整理入库431个矿业项目;相关数据已通过系统建立数据动态更新、管理机制,确保系统数据实时动态更新。
2、推进系统建设
建成生态修复一张图,汇总与生态修复相关的现状数据、规划数据和管理数据、从空间上展示生态本底、规划布局、项目实施进度和整治修复成效,集成项目查询、地名搜索、慧眼守土等功能,方便项目的日常查询和监测。基于工作流平台为土地整治两库项目、临时用地复垦项目等流程提供全过程审批管理,实现审批全程留痕、图形智能审查、档案规范管理等功能。以信息化手段实现矿山修复、矿业权管理、水土气污染防治、增减挂钩指标管理等项目管理功能,提升项目管理及协调能力。建成综合监管平台,针对土地整治、矿山修复、矿业权等项目提供年份、区域、项目类型等多维度统计,方便掌握项目总体情况和实施进度。目前已办理110余个生态修复项目,保障12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报批,保障2023年来多项污染防治任务开展。
3、注重场景运用
完成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无缝对接,实现生态修复项目办结后空间数据自动归档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供其他部门应用;完成与“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的对接,实现在“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监督整个生态修复项目的进度;完成与“互联网+”一体化政务服务系统的对接,提高建设用地征地报批审批效率,助力“不见面审批”。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优化完善生态修复项目信息化建设,推动平台常态化运用,强化各类项目全过程监管,不断实现项目办理流程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