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耕地,“码”上保护!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布时间:2025-09-11 14:42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当无人机掠过高淳区漆桥街道的田埂,高清影像实时传回国土资源所的电视屏幕;在浦口区永宁街道的田埂边,扫码便能知晓地块的“前世今生”;六合区龙袍街道东沟社区的蔬菜基地,跨部门工作组上演着“数据会师”……

自今年4月全市动员部署会以来,一场覆盖农田的“数字革命”正在南京悄然展开,市规划资源局多措并举,协同推进“一田一码”精细化管理,为耕地保护注入科技动能,破解管理难题,交出了一份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亮眼答卷,为全国耕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南京经验”。

试点版图扩容,摸清耕地“家底账”

今年4月初,南京率先选取浦口永宁、六合龙袍、高淳漆桥3个具有典型代表性、具备工作基础的街道启动试点。7月,又将江北新区盘城、栖霞龙潭、雨花台古雄、江宁秣陵、六合竹镇、溧水和凤镇6个街镇纳入,实现全市承担耕地保护任务的板块试点全覆盖。

强化责任落实,全面摸清耕地资源家底。

为摸清耕地资源家底,先出台试点方案明确要求、分工等,成立专班,试点区建“区、部门、街镇、村组”四级责任体系;制定相关技术方案并汇编,统一标准,联合多部门培训试点街道。采用“内业判读、外业举证”调查模式,对9个试点街镇近41万亩耕地、28.77万亩高标准农田、1.31万亩标准化菜地以及32.92万亩林地湿地展开调查,摸清地块现状,数据纳入一张底图,形成准确“实账”。

强化科技赋能,着力提升精细管理水平。

优化“智慧耕保”系统与“宁耕保”移动端,为部门数据分析、业务协同等提供统一平台。对9个街道116个村的37709个耕地地块赋码,村级码含村域土地情况,地块码含位置、面积等信息,可扫码查询。借助无人机巡飞等低空信息技术,实现巡查方式转变,推动“一田一码”智能化,构建耕地精细化管理“智慧骨架”。

强化工作协同,合力破解难点堵点问题。

联合多部门印发数据更新机制,明确共享标准与更新频率,保障“一本账”数据鲜活。与市园林局组建队伍,按“统一标准、统一时点、统一平台”要求合并两项调查,形成共认、共用成果。与市农业农村局建立协同机制,在高标准农田项目选址时加强规划引领与联合审查。联合多部门印发动态监测和闭环处置机制,构建监测体系,及时精准推送问题并推动闭环处置,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创新“三个一”模式,精细守护每一寸耕地

经过四个多月的试点,南京“一田一码”工作成效显著,相关做法不仅受到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肯定,还入选省自然资源厅“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十佳案例”“耕地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建立了完整准确的各类资源“一本账”。

通过“一田一码”拉网式调查,首次厘清了家底,确认每一宗地的“身份信息”;在规划资源、农业农村、绿化园林管理领域初步实现了“底图合一”目标,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

构建了智慧高效的资源管理“一平台”。

各类专题台账可以通过平台展现空间位置关系、地块属性,也能对地块进行历史溯源,还能相互比较分析,为不同部门的业务协同提供智能化支撑。

搭建了常态长效的协同治理“一张网”。

在“一本账”“一平台”的基础上,全面构建常态长效的协同机制,为规划资源、农业农村和绿化园林部门业务之间的缝隙打上了补丁,织密了统筹各类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建设的一张网。

眼下,南京正全力推进“一田一码”工作。按照计划,9月各板块启动现状补充调查工作,按照市级要求进行内业判读,推进外业核查。11月底前,完成现状补充调查数据汇交,形成耕地等“一本账”;同时,市、区相关部门、街道(镇)接入“智慧耕保”系统。12月底前将实现全覆盖。

从田野间的“数字档案”到指尖上的“二维码”,从无人机的“千里眼”到多部门的“协同网”,南京“一田一码”的实践,不仅是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诠释,更让每一寸耕地都有了“智慧守护者”。未来,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南京将持续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让每一寸耕地都得到更精准、更高效地守护。